1、判断题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
A.王安石为人刚正
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
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
D.变法决心坚定
2、判断题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判断题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4、判断题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资治通鉴》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