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表现:经济:严格限制海外贸易(2分)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与传教士(2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3)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
原因:旧的伦理(或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提出思想觉悟目的在于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除知识名流外”“ 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说明在思想文化上,中外交流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或传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闭关锁国政策体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第(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明“中国内部改变”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共和的三民主义思想。
第(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事件”一问可由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信息推断出。“原因”可联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从旧伦理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现实角度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 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
D.商人子弟不断入仕 D.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