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巩固(2018年最新版)(八)
2018-10-17 02:41:3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中国古代虽然以农业文明为主,但以唐代长安为代表的城市规模之大,远超同时代的西方,独步世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B.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 C.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 D.开放和兼容并收的政策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 (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雍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2分)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4分) (2)突破了时间的限制。(2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2分 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3)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2分) 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6分 答出两点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也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繁荣。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宋代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放松。 从材料“……散市……闭坊门……”可知,唐代对“市”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从材料“……通宵不绝……早市又开始了……”可知,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说明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从材料“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皇帝认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与宋代商业发展的比较;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 ②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中的“生产工具”说法错误,应是礼器与兵器,②说明正确,③说法正确,④“西汉”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冶金技术 点评:古代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 项目 技术 发展 冶金 技术 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技术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趋于崩溃,其原因是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④工农生产急剧下降 ⑤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分) (2)简要评价材料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6分)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1)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雍正帝主张重农抑商。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 商业。 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中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体现了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这说明了农商之间的相互关系。 (2)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是"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中的关键词是"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只要找准了这些关键词,他们的观点就非常清楚了。 (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联系现实的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在进行论述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联系的观点,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来进行分析概括,难度不大。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