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2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4分)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分)
本题解析:
(1)注意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由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小农经济形成。
(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说明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考点: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的新课标卷涉及本专题考题共有13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辐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六 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 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
(3)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分析促进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怎样应对城市贫民问题。(12分)
参考答案:(1) 答:主要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6分)
(2) 答:趋势:由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6分)
(3) 答: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1分)
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集中,贫富差距扩大。(1分)
应对城市贫民问题:20世纪30年代: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进行社会立法。二战以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10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中可以概括出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五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由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促进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措施,可以得出应对城市贫民问题的措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是
A.“211工程”
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希望工程”
D.三峡工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奠基工程”理解,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没有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列强间矛盾斗争加剧
C.中国人民长期的不屈的斗争
D.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