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答题技巧(2018年最新版)(四)
2018-10-17 02:45:5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 ) 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原始社会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4)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5)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6)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7)观点: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评价: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虽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不难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材料二“万历时...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即可概括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的特点。根据史实,这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根据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比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的不同。 (4)依据材料四“...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即可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结合材料五“...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说明其产生的主要意义。 (5)结合材料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即可概括出制约皇权的其他力量。结合所学宗法制等知识即可说明其原因。 (6)依据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可概括出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7)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概括出其观点,然后一分为二地评价其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 ①资金雄厚 ②分工细密 ③不计成本 ④缺乏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房;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这段材料反映了宋朝:
A.实现了货币统一
B.纸币的发行运用
C.开始出现货币买卖
D.商品经济繁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钞”就是纸币,纸币已经发行并运用。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纸币的发行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这种思想建立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②叶适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③这种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与愿望 ④叶适思想对朝廷产生了巨大影响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干中“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实际是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这中思想的出现,是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但是这种思想只是叶适个人的思想,对朝廷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朱熹的思想。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page -]
1、选择题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2、选择题 下列关于篆刻艺术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篆刻与书法都以汉字为前提,并称姊妹艺术
B.秦汉是篆刻艺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期
C.从明前期开始,篆刻与书法、绘画结合在一起
D.清代的印章艺术成就超过历代
3、选择题 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A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C “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 富室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4、选择题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③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选择题 《文献通考》(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表明( )
①政府重视商业 ②政府减轻商税 ③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④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