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B.政府曾经起到推动作用
C.体现社会从专制到民主
D.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尚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A正确;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等措施,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正确;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认为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
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出:斯大林并不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保证希特勒永远不会进攻苏联。根据相关史实分析,A、D两项不属于苏联与德国签约的主要目的。B项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十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陶煦《租核》
材料二
年代
| 商办
| 官办或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教(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1872—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 工场数(家)
| 职工数(万)
| 人口总数约(万)
|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 不用动力
| 合计
|
山东
| 121
| 815
| 936
| 2.4774
| 3792
|
江苏
| 149
| 1139
| 1288
| 14.2678
| 2588
|
安徽
| —
| 386
| 386
| 2.468
| 1622
|
湖北
| 17
| 515
| 532
| 3.679
| 3414
|
云南
| —
| —
| —
| —
| 932
|
贵州
| —
| 17
| 17
| 0.0606
| 966
|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的贺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2分)
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2分)
(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3分)
(3)条件:新中国的建立;苏联的援助;“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3分)
(4)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从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可以看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雇佣关系。(2)从材料二的表格可以看出,民族工业资本少,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3)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原因在于一五计划和苏联的援助。(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取得民族独立,共产党的领导,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点评: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出现了向近代转变的因素,但是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近代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工业,但是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确实阻力重重。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 ]
A、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
B、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
C、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
D、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上很难占有优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主要表现在
A.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消失
B.新兴的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D.多元并存的经济结构逐渐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自然经济虽然在近代逐步解体,但是在广大农村仍然占主要地位;B 不对,民族工业在近代虽然发展,但是异常艰难曲折;C不对,随着中国迈出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工业的地位得到上升;近代以来在传统自然经济之外,还出现了近代工商业,因此选D。
点评: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