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原因:戊戌政变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2)判断: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的真实。注意:第一手材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戊戌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C.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思想的启蒙 ?
D.摆脱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胡适的《留学日记》载: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此观点没有认识到?
[?]
A.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C.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康有为下列哪一作品中的主张引起光绪帝强烈共鸣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日本变政考》
D.《上清帝第六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项两部著作是康有为的两部理论著作,排除AB项;《日本变政考》是康有为的著作,研究日本明治维新,认为是清政府的学习的样板,阐述了康有为的变革政治的思想,但没有引起光绪帝强烈共鸣,C项排除;《上清帝第六书》,也即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D项正确。
考点:百日维新的过程
点评: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相关表现
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⑵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⑶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⑷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⑸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