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是
A.两极格局
B.一超一强
C.单极化
D.多极化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容易题。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说雅尔塔体系实际上是“北极熊和北美野牛的对抗”,据你推测这里“北极熊”和“北美野牛”分别指什么
A.苏联和美国
B.欧共体和日本
C.苏联和加拿大
D.美国和加拿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3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
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
(3)苏联解体。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
本题解析:
(1)“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是指欧洲冷战,亚洲热战。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建立、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图一,说明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分析原因: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欧洲衰落,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图二:欧洲联盟,反映欧洲在二战后不仅走向联合,而且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从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
(3)从材料中的“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可判断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说明当今国际形势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二反映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三反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参议员哈特1945年6月25日说,美国将成为“这个国际组织(联合国)中的至关重要的齿轮”。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有人称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最能反映材料内容的事件是
A.越南战争
B.克里木战争
C.朝鲜战争
D.两伊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不同是
A.体现了大国意志
B.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C.未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D.打破了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比较雅尔塔和凡尔赛两大国际体系,结合史实,雅尔塔和凡尔赛体系分别体现了美苏和英法等大国意志,也都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是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的,凡尔赛体系是在宰割战败国,主要以英法意志划分的,他们分别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和以英法为代表、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所以A、B、C三点是他们的相同点,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建立了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这是两个体系的重大不同,答案为D。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学生对两个重要国际体系全面掌握,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