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中邓小平指出“一个统一的中国”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A、B、C均不符合史实,故选D。
点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墨家的“兼爱”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子的“兼爱”思想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积极倡导“爱无等差”是一种博爱思想,受到当时儒家和法家的攻击,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 1933 年”时间及材料信息“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 国”可知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 济 (计划经济 )和集体生产”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思潮,故①③正确。题干材料 不能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中国更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 ②④有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它的显著特征是构成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对外相互联系与互动,形成内外循环机制。……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同国外进行着有无相通的贸易交换。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当时的京城大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人、学者、旅行家、传教士纷纷东来,把域外的文明带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文明带到世界。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或经过工业革命后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商品的不同反映出国力的不同,或许由于这个差距形成后来东西方发展差距的天然分野。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从制度方面看,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东盟的性质与其阶段性目标有着密切联系1979年以前,主要强调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以后,区域内国家间合作步伐加快,提出在21世纪初达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欧盟来说,首先是经济合作成功,才提出政治合作和政治联盟;而东盟几乎与欧盟相反。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北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既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更加大了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摘自《关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衰落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比较东盟与欧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东亚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交通发达增强各国联系;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开放,向外输出文化,推动周边地区社会发展。
(2)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提高西方国家竞争水平;西方大力推行殖民主义,对东方进行掠夺;东方农业社会的持续发展,导致生产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东方传统科技优势丧失。
(3)相同:都是区域性经济组织。
不同:东盟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跳跃性,欧盟形成具有渐进性特点;东盟是从政治安全合作开始,欧盟是从经济贸易合作开始;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相近。
(4)有利:东亚地区各国历史上密切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亚地区已摆脱西方控制,主权独立;不利: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不利于投资自由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奥巴马将中国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就比作前苏联1957年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他说:“50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的‘卫星时刻’又回来了。”?(“卫星时刻”是指前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后美国大受刺激,并掀起了科研热情)
材料二?未来经济是全球经济,……当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时,这意味着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赢得这场竞争的赢家应是那些大多数工人受过教育、致力于科研、拥有诸如道路、机场和高速铁路、高速网络等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国家”。在过去几年里,近80%的跨国公司都计划在中国或印度建立新的研发基地,因为当地重视数学与科学,此外还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
材料三?你去中国,他们在去年一年修的高铁就超过了美国过去30年建的高铁,中国最近开设了由美国公司承建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发基地,当今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车以及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以上材料均摘自《奥巴马2010年12月6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社区大学发表演讲》
请回答:?
(1)前苏联1957年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奥巴马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涉及的火车、计算机和太阳能等科技成就是哪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美苏“冷战”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2)经济全球化;
(3)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计算机和太阳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