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是( )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
C.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题,对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明确每一次大会的最重要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8分)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评分标准。
一等(8~6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3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2~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应明确“新时期”的含义。第(3)问,应首先明确观点,其次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海尔集团打入国际市场的事例突出说明了
A.“引进来”战略
B.“走出去”战略
C.全方位战略
D.多层次战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A.制度创新
B.武力掠夺
C.和平崛起
D.民主强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战国末期的秦国加强君主权力,而非民主强国,排除D;英日美等国在近代史上进行过殖民掠夺,但是中国坚持和平崛起之路,排除BC;联系商鞅在秦国变法,英国、美国确立代议制,日本开展明治维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英国《卫报》1979 年9 月24 日题为《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的文章说:“作为最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已经谋求为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建设一个替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替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主要是指
[?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B.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与西方强国抗衡
C.摒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现代化进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