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干反映了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形成的历史现象。A项对内阁正式建立的时间说法错误;由题干中的“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体现与说明,B项正确;C项“法定中央机构”的说法错误;D项“为大学士属官”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都属于中央官制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AC项错误;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出现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因此不再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排除B、D;C的表述不合史实,丞相已经废除。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即皇权空前强大的体现。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7分)
参考答案:(1)存在的问题: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8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2)主要主张: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等关键信息可知,科举制存在的问题是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求治世之道”“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等关键信息可知,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是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教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恺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行政区划图(局部)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何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 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4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2分)
参考答案:(1)意义: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弊端: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2分)
(3) 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节制;权力较大;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秦、楚等国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在齐郡、北海郡、济南郡的周围,还有淄川国、高密国、胶东国的存在,根据汉代行政区划图分析,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其弊端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就可以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体现的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材料二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材料三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这些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析出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