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模拟31题) (10分)
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又县花一现。究其原因,学者做了以下分析:
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l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余万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面对甲午战争后的危局,你认为改革应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改革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哪方面?扼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6分)
参考答案:1.(1)使命: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2分)
突破口及理由:或整顿吏治,或实行君主立宪,或发展实业,或发展教育,言之成理即可。(2分)
(2)关系: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打击面过宽,壮大了顽固派的力量,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
教训:改革要审时度势,分清主次;要注意团结一切力量,壮大改革派阵营;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等。(4分。任答两项即可。)
本题解析:
1.面对民族危机,改革的历史使命自然就应当是挽救民族的危机,而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实现这一点。关于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2.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来看,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有点操之过急,从而使反对者的势力扩大,不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因此,要讲究策略,要明确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为经济全球化疏通商品、劳力和资本流通渠道的是
A.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
B.各国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C.科技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
D.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各国普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劳力、资本流通的渠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每人每天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我国建立现代农业最好的组织形式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为材料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及所给选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安徽凤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A、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并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不是我国建立现代农业最好的组织形式,只是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D过分夸大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6分)
(2)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6分)
(3)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6分,4点取3点)
本题解析:(1)联系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1937年7月22日……8月11日……9月下旬”可知工厂迁移的历史背景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2)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国民政府为工业迁移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即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3)联系抗战背景和材料二中文字“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说明了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③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④抗日战争的影响。本题的考查要点是④,即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事件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的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香港、澳门的回归解决了近代因外国侵略而遗留的历史问题,也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占领我国国土的历史。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