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超过10%,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但这些国家的经济风险也与日俱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过渡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朋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佛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参考答案:(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4分)
(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6分)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所述时间可知同时代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矮化孔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归纳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找出康梁对儒学看法的异同,相同点和不同点;(3)材料三伏尔泰从两个方面表达其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赞美:民本思想成为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道德说教远比宗教对人的教化功能民主和公正。
点评: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这在一定的层面上也是在考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大力倡导复兴国学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儒家学说成为我们不可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验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和困境中试验,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门作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中国近代史》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参考答案:(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动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3)更新服饰;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生活时尚。
(4)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考查学生基本的审题、解读材料和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第(1)、(3)问主要依托材料和相关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精炼;第(2)问主要锁定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主要派别及其重大贡献;第(4)问需要综合分析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其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蕴涵着我国古代的?
A.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庄子的辩证法思想
D.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可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A是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C是指辩证法思想,D是指君主要如何运用法术势以巩固统治,都与此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在维护专制制度方面的作用不很突出,材料中的“教义”不指宗教,而是指儒家思想,由此分析可知A表述有误;B与材料主旨无关;D所述不能说明材料的意思,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