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20:32:3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积极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材料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C项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表述绝对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对科技的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选自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2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材料3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4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汉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年)特旨裁之。——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 存在有何作用?(8分) (2)宰相制度废除后真的如明太祖所说那样“稳当”吗?若不是,明朝后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6分) (3)分析张居正为何“不能逃众议”的原因。(4分) (4)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8分) 宰相权力:总领最高行政权和参谋最高决策权;(4分) 积极作用:辅助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4分) (2)宰相制度废除后真的如明太祖所说那样“稳当”吗?若不是,明朝后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6分) 不。太监乱政。(2分)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弊:①皇帝负担加重,政务繁多,力不从心;②决策失误增加;③皇权旁落,太监乱政。(4分) (3)分析张居正为何“不能逃众议”的原因。(4分) 原因:一是他的权力来自皇太后,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二是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的不满。(4分) (4)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4分) 区别: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策权。作用:使议 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最可能是给子孙留下如此训诫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世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说明其主张废除宰相制度,结合所学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参考答案: 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任选其中两个即可,每个2分,共4分) 阐释示例:(每一名词的阐释4分,共8分) 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义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注: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实。)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和历史地图,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材料及图片可知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及地方行政区划,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按照题目的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回答,如御史大夫、刺史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的官职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