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民国之初”,②③显然与这一时间限制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各地对这一节日的称呼不同,如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夏节、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帛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不吉利)等等;各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内容都包括吃粽子、洒雄黄酒、戴艾草等等。以上情况说明
A.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B.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C.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D.端午节的来历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3分)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4分)
(3)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怎样“重新评价”孔子?其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3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春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周王室衰微,恢复周礼的主张缺乏政治保障。
(2)4分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实行仁政;(2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分)
(3)6分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孔子是维护旧制度旧道德的工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或资本主义列强侵略)。(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10—8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③论证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 ③表述不清楚。
观?点
(2分)
论?证
(共8分)
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破坏性
家庭棉纺织业衰败,农民破产,流离国外。
1分
大量原料被掠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分
中国领土等主权遭到破坏。
1分
如只答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得1分。
建设性
推动了城市近代化,影响辐射内地。
1分
加强了对外经济联系。
1分
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1分
如从政治、思想方面论证,且言之有理者,也可赋分,总分不超过3分。
能够进一步辩证分析、综合评论马克思的观点,得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一的“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明确了本材料中心,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答类似的题,一定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证有力。首先应根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材料二概括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客观有利影响,材料三说出西方侵略的双重作用。概括其中一点即可。其次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论证自己观点,切记论述要有针对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③“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④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