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战役中属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也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材料的信息主要反映了赵秀才、假洋鬼子以及未庄的村民对革命的不理解,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反映了辛亥革命仅仅是形式上的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因此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也即从“包围城市”转?变到“夺取城市”、?“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A项要到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项的“认识”未变(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配合)?D项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的。
考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A.福建
B.广东
C.江苏
D.浙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学生出错主要表现在选择了D。其实,只要对照教材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就不会做错本题。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中,有福州、厦门两处在福建省,因此,应该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侵略台湾的列强是
A.英国
B.美国
C.荷兰
D.日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选项A在1841年,选项B在1867年,选项C在1624年~1662年,选项D在1874年。A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