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卢商家境贫寒,但是非常勤奋读书,后来考取了进士,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反映了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上升的空间,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选B。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C项错误,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D项错误,进士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l)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法律。(2分) 本题解析:(l)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制定严酷的刑法,统一全国度量衡,焚书坑儒等。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皇权至上,中央集权。(4分)。 本题解析:(1)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蕴含着解题的信息点。一般的来说,要抓住关键字无非就是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要明白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上的特点;由材料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法令出一”等不难得到,秦朝政治制度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央官制。涉及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革,与地方势力无关,故A、地方势力的削弱说法错误。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C、决策中枢的转移说法正确;D、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中外朝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汉代中外朝制度
点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
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5分)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7分)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1分)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分)
(2)(7分)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1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1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1分),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1分)
(3)(6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2分)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2分)
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知趋势是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可以归纳出血缘纽带日渐疏远;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的重新建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以及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唐、宋、明、清的中央官制的演变分别予以说明即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的内容可直接概括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第二小问从古代和近代分权体制的目的这一角度进行比较可得出:古代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而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维护民主政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制、军机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