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是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的字体是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有效信息,这是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联系教材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实施了一些重大改革和举措,其中就有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此题答案为D。
考点: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关于秦朝统一文字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牛顿临终遗言:“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子”“贝壳”是量子理论和电磁学说
B.其理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C.牛顿的理论开辟了工业革命时代
D.牛顿尚未踏入自然科学的“真理之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认真通读材料,牛顿遗言是对自己一生成就的谦虚总结,所以“石子”和“贝壳”是指牛顿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A中的成就不是他的,揭示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B错,D项评价不符事实,牛顿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他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巨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为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大自然的各种力得到利用,而这正是工业革命的成就,答案为C。
考点: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牛顿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解题时必须结合牛顿一生在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但这种强盛只是表面现象,主要是因为
A.占领地区太多
B.难以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的反扑
D.波旁王朝伺机复辟
E.被占领地区人民的觉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本质上而言,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的强盛是建立在其对外战争基础上的,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资本主义势力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较量,但对其对外战争要区别对待,客观评价,前期反对反法联盟的进攻,维护了资本主义法国的独立和革命成果,后期当他开始为称霸欧洲而战时,他就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国家的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促使其民族意识觉醒,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为D。
考点:一代雄狮拿破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尤其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要能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局面,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王朝的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确切的时间信息——1912年,又有提示:“变局”、“创举”,变局意思是出现重大变化,D项从程度上来说达不到“变局”这样的深度,而ABC三项都可以说是变局,但还要符合“创举”这样的特点,辛亥革命爆发前已经爆发过广州起义等多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起义,所以算不上创举,而清王朝的推翻只是重大变局,没有“创举”方面表现,答案为C。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变局”和“创举”的含义,并且和四个选项逐一对比,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是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的情况,并且给出了时间——1927年9月,其背景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并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在此会议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秋收起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提出的,时间晚于题干,排除。《新民主主义论》是在抗战期间发表的,排除。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排除,答案为A。
考点: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点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