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靠的是“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但全球范围内解决此类问题还没有类似机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共同解决问题,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兴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多现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表明
[?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B.一些大国放弃了战争手段,用温和手段开展外交
C.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
D.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于各国利益的实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的“遗憾”主要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普京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而“遗憾”。因此这里的“遗憾”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答案选D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单极世界 ,企图独霸世界;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图片和文字材料是我们历史学习的主要材料。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战:各方都以一种绝对而坚定的方式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前苏联坚信,只有以战争的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赢得胜利;而美国相信.只有前苏联的共产制度崩溃后,这个世界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正是受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驱使,这两个超级大国踏上了冲突之路。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请回答:
以上二材料是否完整地揭示了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目的?说明你的理由。由此归纳使用文字材料的大致步骤。
(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柏林墙的建立?图二赫鲁晓夫与美国的较量?图三 柏林墙的倒塌?
请回答:
图一反映历史现象的出现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苏对峙的战略优势在美国,图三反映历史现象的重要意义。(5分)
(3)根据上述图片和文字材料,归纳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征。客观性是衡量历史材料价值的主要标准。上述图片和文字材料中哪些最具客观性?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没有,不仅是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问题,更主要的是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1分)步骤:读懂文字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判断材料内容的价值,完善材料的内容。
(2)原因:美苏间对峙;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古巴导弹危机,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
意义:标志着德国的统一;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3)特征:美国和苏联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冷战对峙为主要形式;冷战初期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两极对峙导致德国分裂和国际关系紧张;随着东欧剧变,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一、三。理由:属于实物图片。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尤其是美苏争霸斗争展开,采用了多种形式命题,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失为一个好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肯尼迪曾言:“只有总统的指令才能开火,否则就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领导人都采取冷静的态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升级,并且保持联络。美苏双方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有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体现的是美苏对抗,故应排除①;越南战争属于冷战中的热战,体现的依然是美苏对抗,故应排除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