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形响是(?)
①有利于促使英国进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③对千欧洲和北美地区许多国家产奔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④影响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英国民主政体的建立,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及其他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
?(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
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十年文革(2分)。
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任答对一点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4)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外国侵略者将辛酉政变看成是自己的胜利,其原因是
A.政变削弱了清朝的专制统治
B.政变后顽固派改变了排外立场
C.政变使《北京条约》得以签订
D.政变后“最和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的人掌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可用排除法来解答。《北京条约》签订是在辛酉政变发生之前,所以C项很轻易排除;辛酉政变并没有削弱清朝的专制统治,也没有改变顽固派的排外立场,A、B两项也不难否定。正确的只剩下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了什么特点?(1 分)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一说明理由。(2分)
材料三:?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我已做过彻底地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注: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材料四:?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分)?就两段材料而言,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请说明理由。(假定明清政治制度基本相同)(4分)
材料五:尚明轩(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曾说:“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
1982年12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台籍政协常委时强调:“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你们会熟悉建国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熟悉这方面情况很重要,我们走的路是曲折的。现在可以说,三中全会以来走的路证明是对的。”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3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所说的“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5分)
参考答案:(1) 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1 分)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1 分) 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 (1分) 。?
(2)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政体(或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1分)。孟德斯鸠认为是专制政体。(1分)
利玛窦的观点更可信。(1分)理由:利玛窦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获得的是第一手史料。孟德斯鸠依据的是二手史料,根据来华传教士传递的信息,推导出来的结论。(如回答:利玛窦没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孟德斯鸠处于反专制的启蒙时代,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也可酌情给分)(3分)
(3)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主共和),人民生活和社会的进步。(3分)
史实: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②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途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③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