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发表的《考师范之笑话》一文中刊载了一条消息,江苏第一师范举行的约有300多名中小学生(应试者)参加的问卷调查中,对孔子和孟子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孙中山的崇拜,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辛亥革命对封建思想批判不彻底
B?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顺应民意
C?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
D?辛亥革命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综合时代背景分析,袁世凯上台后在文化领域内大兴封建复古之风,“四书五经”被列为学校的正式教学科目,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受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对西方夫妇曾在《CTTY》杂志上抱怨,去年圣诞节他们专程钻进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为跑到中国西南这偏僻的一角来就可以躲过满世界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结果,还是未能逃脱,在大峡谷的小旅馆里他们又撞上了圣诞老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掉大半。你认为被删掉的部分最有可能是
A.“人性本善”说
B.“民贵君轻”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维护专制统治。四个选项中A是关于人的本性,CD是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爱护百姓,明清时期更被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批判君主专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
图1?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6分)
(2)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4分)
(4)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什么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4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2分)三民主义。(2分)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理论指导;(2分)
(2)新三民主义(2分)
(3)工农武装割据(或答星火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2分)1945年中共七大。(2分)
(4)邓小平理论。(2分)“一国两制”(2分)。
本题解析:本题整体的难度比较低,基本上属于教材内容的识记。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此时资本主义属于上升时期,所以“世界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结合教材的知识,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一思想历史作用可以从之后的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去分析。(2)根据教材的说明,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3)结合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根据图片的人物,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1956年,我国实施了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把个体私营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B.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实质的理解能力。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选取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