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千耦”可以看到集体耕作,从篇名可知描写的是周朝历史,即奴隶制时代。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是翻车,D项正确;A项筒车和B项风力水车都不需要人力,与材料信息“令童女儿转之”不符;C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B.西汉建立后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民得卖买,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选D。AB项都是在战国以后;C项是在春秋时期,是井田制的瓦解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作为一种制度尚未出现。
考点:商鞅变法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通过土地制度的变化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除此之外,还要知道,商鞅变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最能反映的是
A.明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完成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籍贯在南方的内阁大学士远远多于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A项错误;B、D项与史实不符,而且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选C。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材料主要强调了宋代采取的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且还达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由此可看出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D符合题意。而ABC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