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以后主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选A。察举制主要在汉代实行;CD在战国以后都不是主要途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分封制。据材料信息中的“齐鲁、荆楚、吴越”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明朝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的出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三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
(3)据材料三,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6分)
参考答案:(1)宗法制度
(2)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政治事件影响社会意识,民众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行改革开放,女性地位提高。
(3)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4分)也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2分)
本题解析:(1)回答第一问时,应抓住材料一众多人名比如“刘敬先、殷孝祖、何荣祖、韩显宗”都有“敬先、孝祖、荣祖、显宗”等反映尊宗敬祖,再结合必修一的学习,可知当时人的起名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此题难度不大,相信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准确。
(2)姓名是一种文化,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根据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答第二问,要紧扣年代结合新中国各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特征解题;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说明当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人们把孩子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名字上。
(3)回答第三问,要透过名称避讳本身挖掘其蕴藏的政治、思想和民俗现象;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现象相联系,综合性比较强,一要看到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又要看到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一问,相对难度较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因为从材料中只能看到行省制度的“行”,并不能看到行省制度的“废”,所以“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