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实现民主政治
B.民族独立富强
C.工业化的实现
D.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产业革命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以在19世纪末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牛军在《论1945年至1955年中国外交的“内向性”》中说:“为了改善与周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接国家的边界问题的政策、处理与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政策、以及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的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迅速扩展,到1955年的□□□□达到了最高潮。”文中的“□□□□”应该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时间“1955年”,由此判断是万隆会议,故选B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排除A项;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是2001年,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是1971年,排除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
B.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的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直接源于”就是感觉到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其实也只有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让人们产生这个“直觉”,所以本题答案是B.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其他的几个选项均不会让人们有这个感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楚瑜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这表明“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因此我们“共同的大事”是? (? )
①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②两岸和解?③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④反对台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宋楚瑜和连战的话是在强调两岸是一家,应该加强合作,才能达到双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中的历史史实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并且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应该是编年史,不是断代史,并且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来编写的,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