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1)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1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1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与材料一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1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
参考答案:(1)提出了“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1分)
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1分)
(2)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地位:儒学地位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1分)
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打倒孔家店)(1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可知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但是在战国时代,最迎合统治者需要的是法家学说,儒家学说不受统治者重视。
(2)注意材料信息“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反映了大一统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儒学地位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材料中“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等信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从反封建的角度批判儒家思想,意图改造国人的思想,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主张。
点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
1.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 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建立于建国初期,因此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的前提,改革开放时期民主建设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点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两个法律依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核心;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拉美独立运动的最主要成果是(? )
A.彻底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B.独立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
C.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D.为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拉美独立运动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拉美独立运动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D项。A、B、C三项都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主要成果,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 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2、3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2.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几代兴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根据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企业的性质。(3分)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669年
|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浙江宁波人)创办同仁堂药室,后代乐凤鸣在1702年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
1907年以后
| 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
|
1954年
|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
1979年
| 同仁堂的厂、店牌号得以恢复
|
1997年
| 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
2001年
| 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 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在海内外信誉卓著。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同仁堂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6分)
参考答案:1. 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2. (3分)
阶段划分
企业性质
1669~1907
私营手工业(1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1907~1954年以前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
1954年至今
①1954~1997年
②1997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1分,写对一个即可)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3. 社会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1.第2、3阶段分别是指19世纪末和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先后得到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2.根据时间阶段分析,1669年处于清朝前期,属于私营手工业;1907年处于近代中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4年至今属于社会主义企业,由国营(有)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注意时间限定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是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分析展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
点评: 一、读-解题基础
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
(1)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必将两者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答-回归问题
1、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坚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批判,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试题的得分点与要点有关。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4、论点明确,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讨论,即令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答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宗法分封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注意“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联系史实,做出这一规定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法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改革,这三项都与题干没有关系,答案D。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