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相关知识点。由材料中的“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可知,唐太宗关系百姓生活、心存百姓的思想。所以推论出D选项是正确的。其他的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D项是最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的,应该把ABC项排除。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8年11月3 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邀请,率团访问台湾。访台期间,签署了四项协议,有力促进了两岸直接“三通”。“三通”指的是
A.通邮、通航、通电
B.通邮、通航、通商
C.通邮、通路、通商
D.通信、通电、通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两岸三通指的是通邮、通航、通商,所以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工业总体发展上,1937年西北工厂有19家,占全国0.48%;资本305.2万元,占全国0.82%;工人5787人,占全国1.26%。到1942年为546家,占全国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材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建设,但忽视西北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本质变化
C.日本帝国主义对西北的侵略迟滞了西北工业的发展
D.国共内战严重影响了西北工业发展进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1937——1942年间,西北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占全国的比重依然较低,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本质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国共内战,题干时间是抗战时期,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下三幅图所反映的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外国饮食营养价值高?
C.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
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1962年
| 农业产值
| 粮
| 棉花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
| 2200万担
|
实际达到
| 比上年增长11.6%
| 3400亿
| 2400万担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上述表格体现的是1962年我国农业产值增长与原计划相比都多,结合这个时间考虑,应该是因为在经济工作中实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导致的,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