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论是“中国秦朝”还是古罗马都没有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但是“中国秦朝”是典型的严刑峻法,立法的目的就是利用严厉的法律来统治臣民,而罗马法立法的目的则是协调社会关系的一个手段,特别是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更说明二者的立法的出发点的确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我国下列科学技术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2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3分)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2分) (4)官僚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是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是西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地方体制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但也拥有世袭统治权。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秦代的地方体制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有利于君主实现“独制”的目的。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A项,B C D三项均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A.秦
B.周
C.西汉
D.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周全面实行分封制;唐在较长时期内,地方行政区划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只有西汉初年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未分封子弟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3.唐代: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唐玄宗时期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节度使制已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割据之势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4.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5.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朝前期有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汉到元政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