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两宋时期的商业比较繁荣,其表现有
①纸币产生 ②造船业发达 ③海外贸易兴盛 ④出现了众多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可用排除法,②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含②的选项就可得到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中国获得“丝国”的美称,始于
A.商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代,中国的丝织技术已经非常高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被称为“丝国”。故选C。AB两项时期因为没有开通丝绸之路,尚未大规模的出口;D项唐朝时期出现了缂丝技术,丝织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考点:古代丝织业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汉代和唐代的丝织业成就。与此相关的是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技术:宋末元初传入内地、元时期发展、明时期广泛使用等知识点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明中后期景德镇雇佣大量社会流民充当制瓷工人,由此可见当时制瓷业发达,所以材料包含的历史信息①②④项均正确,③材料中并未体现,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上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北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A项对市有严格的限制,是在宋代之前,与时间不符;B项江淮地区草市(即城郊和乡村的集市)普遍和C项夜市出现都与图片的场景不一致。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朝之前,县治以上的城市,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这种对市严格的空间、时间的限制,到北宋时被打破。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在祀在戎”可以判断青铜器的主要用途。祀指祭祀,戎指战争。因此答案选B,ACD都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