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3-15 21:50:48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从军 D.经商致富后参政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隋唐……”可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隋唐时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的政治抱负。所以答案选A。等待朝廷察举是在汉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6分)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8分)
参考答案: (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6分) (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8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比较的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周,同时出现镐京,说明时间为西周;在图中出现有许多国家,如齐鲁燕卫晋宋等,可以联系所学知识,这些都是西周的封国,说明实行分封制,爵位都是世袭的;以此类推,图2可以得出秦朝,实行的史郡县制度;同时比较两图,图1中可以得出该朝主要统治长江以北,而图2可以得出秦朝统治区域已经推进到南方的珠江流域。 (2)本题主要咔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根据“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这句话,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变动”,也就是说一项制度的实施必须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为转移,可以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根据“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话和结合所秦中央集学知识,可以得出“不变”的内涵,即为制度背后的实施目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 D.谏议制度的消亡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上,分级越多,越容易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地方行政机构被越分越小,所以能起到分化事权的作用,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