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请回答:
(1)有人说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你怎么看?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分)
(2)“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并最终决定了二战的结果。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7分)
(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平衡被打破。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观点一:同意与观点二:不同意,可任选取一种观点,结合二战结束的有关史实分析回答。爱因斯坦所言暗示核战必然将人类打回蛮荒,会毁灭人类文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恐怖平衡”是指美苏两极对峙和核威胁,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平衡被打破。恐怖平衡”被打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结合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分析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史上最珍贵的三十张照片之一的《你先请》,三个动物均为主人的宠物,但主人离家后,三个动物之间的关系即呈现出这种状态。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这幅作品,他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应该是

[? ]
A.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简况
B.二战后初期的苏美德关系掠影
C.中国、美国、台湾的角逐
D.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朝关系之奥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如果你研究国际关系史,翻阅1947年到1948年的旧报刊寻找史料,映入你眼帘最多的“关键词”将会是
[? ]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铁幕演说、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英、美派观察员列席中日双边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前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胶济铁路归还中国……
材料二?《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国务卿休斯解释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公约的核心是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回答:
(1)从材料一看,《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完全依赖美国对中国人民的“帮助”?(5分)
(2)据材料二说明《九国公约》是否“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5分)
参考答案:
(1)《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使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不是。这主要是中国人民斗争的结果,美国对日本的压力也是迫使日本让步的因素。(5分)
(2)不是。从休斯的话看,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列强在华的种种特权继续保持;《九国公约》确认了“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世界性组织的成立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