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美国《独立宣言》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综合这两则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的自由宪政,是以基督教的理论为渊源之一的
B.美国《独立宣言》是用法国的启蒙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
C.美国《独立宣言》是欧洲基督教神学的继承与发展
D.美国《独立宣言》鼓舞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BC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史实的,可以排除掉。根据材料“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以说明《独立宣言》与基督教的理论有思想渊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 为建设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下列阐释中,不符合该原则精神的一项是
[? ]
A.“三三制”既适用于抗日敌后根据地,也适用于陕甘宁边区
B.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必须把地主拒之于门外
D.在根据地的参议会和政府中都应体现“三三’制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二?假如工人有了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意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的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所以,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荼淡饭的问题。
——英国宪章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激进分子掀起的政治运动,概述其影响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宪章运动的目的,分析其进步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2分)影响: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4分)
(2)目的:工人要求获得普选权。(2分)意义: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本题解析:
(1)考查教材基本内容,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线索,再结合相关教材知识,即可指出该政治运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保证更平等的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所以,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和所学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知识,即可说明英国宪章运动的目的及其进步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华网《回眸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三大历史性步伐》中指出,“回眸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的艰辛历程,我们会记住三个地方:瑞金、延安、西柏坡”。下列叙述符合延安一地中共政权建设特点的是
[? ]
A.“是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国家政权的首次尝试”
B.“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
C.政治上实行“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
D.“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陕甘宁边区的“豆豆”诗
材料二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策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梁柱《插图中国共产党史》
材料三

材料四 吉林省梨树县开“海选”之先河,从1983年开始,梨树县每次在选举程序上都有比较大的完善,实现了“五统一”和“五坚持”。五统一是:统一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举文书样式、统一颁发当选证书、统一立卷归档。五坚持是:坚持先选村民代表,后选村委会成员,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坚持竞选演讲;坚持“海选”办法;坚持设立秘密划票室,实行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和选举结果公开、透明。逐渐完善的“海选”选出了真正代表村民意志的“带头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原来的“负债村”“空壳村”变为“小康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盛儒《“草根民主”的足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普选的目的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海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海选”与40年代陕甘宁边区“豆选”有何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适合普通群众、方式简便;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影响:加强各阶层人民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选举一届人大代表,参加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每位选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民主原则的彻底性,选举过程的公正、严密、透明、完善性和选民参与的广泛性。
(4)直接选举,具有乡土特色,老百姓喜闻乐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