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

A.求同存异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不对,邓小平访美、中国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两者都与联合国没有直接关系;CD符合中国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而不符合邓小平访美,因此可排除。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特点:“一边倒”。
②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①特点:“一大片”。
②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而独立。
③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
①特点:“一条线”,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20世纪80年代起:
①特点:不结盟,实行全方位的外交。
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 ]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 ]
A.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改变
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C.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D.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