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60年代,“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铺设电线),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原因: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②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③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原因: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了全围电报网络体系;②伴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交流加强,人们交往密切;③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3)现象:电报业日益萎缩。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更为便捷的电话、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电报失去了竞争优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本题选A项。B现在已经不再用。
考点:新式通讯的发展
点评: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式的通讯方式也逐渐的传入我国。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电话、电报等新式的通讯方式也传到了中国,这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另一个方面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的进步,有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百年并继续使用着。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1889—1926年,上海增加了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近代化的交通工具,①②符合史实;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出现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③正确;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汽车,④与史实不符,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④选A。
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点评: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