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理”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是指维护封建统治,不能反抗封建统治,而要顺从封建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凡生于天地间者”、“三纲,五常”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朱熹认为的“理”,其实就是儒家“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进一步可知,朱熹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来阐述封建伦理道德的。B项属于无关项;C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董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
(3)关键:正君心。(1分) 方法:存天理,灭人欲。(1分)
(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
(5)共同:限制君权(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信息来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权力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朱熹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角度思考概括方法。
第(4)问依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君主专制角度思考回答。
第(5)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四则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如何对君主权力大胆的进行限制的问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内容从古代思想家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君主权力限制君主行为的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语录,在谈话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说。这反映了
A.孔子对“仁”没有清晰的认识
B.社会动荡不安
C.儒家思想复杂、深奥
D.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与弟子谈话中,对不同资质的弟子对于“仁”给予不同的解说,这主要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项本身说法错误,B和C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 )
①“仁者,爱人” ②“民贵君轻” ③“兼爱” 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孔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古代史》试题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