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统计,1997年,在我国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5%以下,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分析题干材料1997年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工业品出厂价”三个领域国家定价比重较1978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从题干引文及“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可知是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阐述,依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引文说明了包干到户的优点,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①②③符合题意,而④的说法不合“1978年”的历史史实。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八十八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D说法不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不对,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不对,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属于产业结构的改变: D不对,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属于行政机构的改变;A符合题意, 1980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8年12月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市正式挂牌成立,交易所除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之外,它还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这表明
[? ]
A.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