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6 07:40:32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以看出这是指的都江堰。故选A。B项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是在关中地区;C项是在隋朝时期修建的,连接的是北京到杭州;D项是在河北。 考点:古代的水利设施的兴修 点评: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的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古代各朝都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产生和生产力的发展,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封建社会如王安石变法中把兴修水利作为主要的变法措施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某校的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中国古代城市的市场布局分析(以汉唐——宋元为例) 材料一
  第二组:世界市场的走势:由区域到整体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世界
 第三组: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由区域走向整体的过程,并概述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汉唐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宋元时期市场分散,突破市坊界限,出现晓市和夜市。海外市场日益扩大。(4分) 原因: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放松;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对外政策更为开放。(4分,任答2点即可) (2)过程: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以拓展;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 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与扩张性;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4分,任答2点即可) (3)影响: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被打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分) 步骤: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分)
本题解析: (1)汉唐时期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第二小问从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如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改革开放后,中国奋起直追,全面融入世界。引领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大决策是: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4分)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4分)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怎样促成了“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8分) (3)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4分)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8分)
参考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4分,史实2分,说明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近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国门。(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WTO。(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指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直接回答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而冷战或两大阵营对峙则成为阻碍或制约了世界历史 “横向发展”的因素。 (4)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局面是由于西方的直接武装侵略而被打破,尤其是鸦片战争是打开中国大门的直接事件; 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环境的发展之中, 其具体表现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入 WTO。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