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第一手资料”是指当事人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只有C项是丘吉尔当事人所著,符合题意。而《斯大林传》、《大独裁者》(电影)、《二次大战三巨头》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故①错误;“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是我国走向市场的一种手段,并不能说明棉布生产已经供过于求,④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和“智慧”的化身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泰勒斯
D.普罗泰戈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真正变成有关人的学问,同时他又重视道德和知识的重要作用,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这些内容正与材料中““哲学的创造者”和“智慧”的化身相符,所以答案选A,B项晚于苏格拉底,其主要哲学贡献在于“理念论”,C D两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在艰难中发展变化。试以邮传为例,简要说明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变化:近代中国从驿传到邮传(邮政、电报)。①邮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其机构附属于当时的海关。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②电报: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此后外商垄断了中国对外电报通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部分收回了中国电信主权。无线电报创设于1906年。最初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民国时期,无线电报迅速发展,国际间无线电报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山、柏林、巴黎、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等地。(2)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本题解析:变化要注意邮传包含邮政、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要回答完整。第一问主要考查了交通通讯变化的历程。第二问主要考查了其影响,注意回答时要辨证的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黄河、长江流域
B.中西部地区
C.北京、西安等大城市
D.东南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