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
?
参考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的影响。特点:途径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没有经历原始资本积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顽固势力的阻碍。
(2)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国际因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奇怪”的根源是?
[?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削弱了国人购买能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 ]
A.洋纱和洋布?
B.咖啡和可可
C.产于印度的茶叶?
D.产于泰国的香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南京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根据材料的时间1845年,可以排除②③④项。林家有自己的土地耕种,属于自耕农,故选D。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