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 时间
| 政治选择
|
第一阶段
| 1860—1911年
|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
第二阶段
| 1911—1913年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
第三阶段
| 1914—1928年
|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
第四阶段
| 1928—1949年
|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第五阶段
| 1949—1976年
|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
第六阶段
| 1978年以来
|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此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8分)
(2)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4分)
(3)你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含义?(4分)简要谈谈从中国百年来探索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中获得的重要启示。(4分)
2、判断题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某摄制组要拍摄经济特区开放过程的纪录片,他们拍摄的第一站应选在:
[? ]
A.海南
B.深圳
C.浦东
D.大连
3、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4、判断题 邓小平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不包括?
[?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发展国有企业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判断题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九二共识”
D.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