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观察下图,指出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

[? ]
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6分)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
(2)原因:北方位置偏僻;文化落后。(2分)
评价:促进民族融合(交流);有利于改革落后的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分)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4分)
本题解析: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1)根据提供的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服装不同,结合北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不难判断出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依据材料“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并结合教材的说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北方位置偏僻、文化落后,迁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民族交流、改革落后的风俗。
(3)考查了改革之间的比较和认识。根据我们对商鞅变法的基础知识,可以从结果、过程、影响等方面可以判断出两者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等,是道半开放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的实行 ②俸禄制的实行 ③迁都洛阳
④孝文帝亲政 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主持制定《法经》的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李悝于春秋末期主持制定《法经》。因此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6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参考答案: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1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1分)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答四点,4分)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1分)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要从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正是由于材料一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