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引文可以作为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的是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
D.“讲候惟得农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发展。汉初,经历了战争的破坏,经济残破,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实行“无为”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为“有为”。故答案选择C项。A项描述的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局面;B项是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D项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点评: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经济实力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强,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1)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2)土地兼并剧烈;(3)匈奴为患,这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表明美国已经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伯恩斯在其撰写的《世界文明史》中说:“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在古代世界这三个相隔遥远的地区发生上述情况的相似背景是
A.社会变革剧烈
B.封建制度确立
C.人文主义盛行
D.农民起义爆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其中涉及人文主义的起源、百家争鸣的史实,根据所学,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均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