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 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
工人们捣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机器……
他们不只是要捣毁这个地方的机器,还准备去捣毁全英国的机器。
——《兰开夏事件》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2分)
(2)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斗争方式?(4分)
(3)这种运动叫什么?有何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自发斗争阶段。
(2)他们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错误地认为贫困的根源是机器。
(3)“卢德运动”。这是工人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一种手段,是一场争取工作权利的斗争;但由于觉悟和经验限制,这种斗争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工人阶级尚未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的根源所在。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英国工人为争取经济权益而进行的斗争。第(1)问涉及该运动历史阶段特征;第(2)问涉及该运动原因;第(3)问涉及如何评价的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等
材料二 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在实现民权的前提和步骤问题上,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看法有何不同?(8分)
(2)用四字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的主要观点。(2分)应如何评论这一观点?(5分)
参考答案:(1)梁启超认为,民智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和基础,步骤是广民智、开议院、伸民权。(4分)
孙中山认为,民主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和基础,步骤是推翻君权、实现民权。(4分)
(2)观点:权生于智。(2分)
评论:国民素质越高,民主质量就越高,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忽略民主实践的作用,是错误的。(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71年英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会法》,它
A.保障了个人的工作时间
B.使工会取得了合法地位
C.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
D.确保了工人的劳保福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 年丰子恺的漫画:《茶店一角》(图中柱子上告示文字为“莫谈国事”)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 年8 月)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原因: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结合的反动独裁统治,国统区人民在政治高压下没有言论自由。
(2 )目的:为区别于1946 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图所表达的思想是

A.厌恶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
B.宣扬中国抗战必胜信念
C.肯定日本艺术的进步
D.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片主要反映了日本从18世纪至20世纪的变化,注意两幅的不同之处,两帽图片看似相似,但原先的鸟与竹变为了轰炸机与刀枪,因此,D项正确,ABC项未能体现。
考点: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图片材料的信息获取能力,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