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
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
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
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
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
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
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5分)
参考答案:(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
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10分)
(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5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相关的知识。第(1)问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例如
“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 “阻碍经济发展”等等。第(2)问结合所学即
可得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材料二?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瞻(供给),则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
材料三?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四?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八十三天皇帝梦破灭了。?——《鲁迅全集》
材料五?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儒学中“礼”的价值(4分)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4分)
(3)结
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袁氏美梦破灭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4分)
参考答案:(
1)孔子认为以礼来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荀子以礼分出贵贱贫富的阶级差别,维护社会秩序。(4分)
(2)理解: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康有为把儒家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把儒家思想由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或:康有为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4分)
(3)原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2分)
(4)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C.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建立中小学
D.《义务教育法》颁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义务教育法》颁布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请回答:
(1)据材料,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4分)
⑵欧共体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⑴史实: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4分。答出三点即可)(4分)
(2)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4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概括史实即可,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影响: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政治的联合。国际关系:大大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如下的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②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③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