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7分)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单位:人)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4分)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4分)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7分)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或具体描述小农经济的形态);(2分)经济条件有限。(2分)制度根源:西周实行宗法制,(2分)将血缘和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宗族(家族)观念(2分)。(考生答“封建制度”给1分)
(2)功能:生产单位(或经济功能);(1分)技能培训(1分)。衰退原因:工业革命(3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手工作坊;学校教育发展。(考生答出后三点任意1点给2分)
(3)指:新教徒(2分)。(或清教徒,或加尔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给2分,若答新兴资产阶级只给1分)原因:宗教改革(2分);形成人文主义宗教观(或宣扬“因信称义”)(2分)。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动加快。(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如只写改革开放给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依据所学可知应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自给自足。后一问要联系西周以来实行的宗法制所产生的影响来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家庭手工作坊、帮工、学徒”可归纳出其功能“生产单位、技能培训”。上述功能是家庭手工作坊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大生产应运而生,家庭这一功能也就逐渐消失。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所以“他们”应是指新教徒,原因就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宗教改革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注重人性。分析原因时要注意结合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宗教改革前的情况对比,具体分析。第(4)问,主要考察我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人口的现状,出现所谓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外部因素是
A.畸形的社会性质
B.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C.封建势力的破坏
D.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1958年”“ 当年”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30年代,两者都不属于1958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9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二模29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二】读图
图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图二工业革命成果及其扩展示意图
【材料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性科技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1945
| 美 国
| 原子弹爆炸
| 1969
| 美国
| “阿波罗11号”登月
|
1946
| 美国
| 电子计算机诞生
| 1972
| 美国
|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
1957
| 苏联
|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 1997
| 英国
|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
问题:
(1)分析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3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科技及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世界科技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②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③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④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⑤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美建立。(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2分)关系:因果关系(1分)
(2)影响:造纸术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1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1分)
(3)袁隆平培植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2分。答其他事例同样给分)
(4)转移:以中国为中心的科技中心(1分)转到以英国为中心的科技中心(1分),再转到以美国为中心的科技中心(1分)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水平是政治经济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是对中外科技发展的考查。第1小问考查的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回答背景时可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角度分析;第2小问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外传考查其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借工业革命的扩展图说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蒸汽时代的到来;第3小问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防、农业、信息、航天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中举例说明;回答第4小问可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提示回答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分析理解时注意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请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大背景及其主要表现。请仿照“第一次大变化”的示例填写下表:
变化
| 变化时间
| 变化的历史背景
| 变化表现
|
第一次大变化
| 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第二次大变化
| ?
| ?
| ?
|
第三次大变化
| ?
| ?
| ?
|
第四次大变化
| ?
| ?
| ?
参考答案: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大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大变化 1912年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史实的掌握,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关键在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史实加强掌握,并且要充分锻炼知识的概括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