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来看《秦律?金布律》是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①正确。“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钱者,勿婴”反映要求商品要明码标价,但并非所有商品,②错误。“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等反映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③正确。④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表述太绝对,材料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季羡林说过:“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请以古代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5分) 参考答案:汉唐的丝绸之路将西方的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分)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并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纲常和日常生活之中;(3分)13世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等发明传到欧洲等地区,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3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耶稣会士来华将儒学传到欧洲,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学批判天主教会,鼓吹自由平等,推动启蒙运动发展。(3分) 本题解析:中外文化交流可结合汉唐丝绸之路、东亚儒家文化圈等典型文化交流现象来组织语言。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土地兼并,少数地主坐拥良田,安然食租税;同时,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或租地成佃农,或成自由劳动力为他计而谋生。地主的租佃剥削收入丰富,会促使更多的人将财富投入到买地上。地主与佃农关系和谐,租佃制会更发达。即体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的表述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准确体现,排除AB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租佃关系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长安志》是记述唐都长安宫城、坊市及属县的专著,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书中说“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功能单一
C.城市规模过大
D.经济功能突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便于中耕的 出现。
参考答案:汉代,曲柄锄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在汉代,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如产生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