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3-16 08:42:2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知,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许“贩东西二洋”,导致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上贸易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尚未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到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发达,没有说到其已成为福建经济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显示明朝有海外移民,但是不是明朝开始有,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5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分,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阅读上图,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10分)
参考答案:变化: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增多。导致变化的因素:人口南迁,传播了农业技术;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推动了新农作物的引入;商品经济发展。(10分)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问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内容——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仔细观察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概括得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A.农业的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B.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逐渐增多。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而且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因此,此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相关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4分)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8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2分) 原因: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东部地区对外交通和开放方便;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4分,任答2点即可) (2)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2分)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2分)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垒国工业的均衡发展。(2分)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2分) (3)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工业革命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殖民扩张。(4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的统治和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3分)马克思这一论述,依然是认识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分工历史变迁的科学指南。(3分)
本题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第二小问,难度相对较大,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解读近代这种差异性的原因:A.近代中国东部原有的经济基础;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C.东部地区的交通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D.近代工商业的分布范围上,主要集中于东部等。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评析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生评析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的能力。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时要做到全面,因而本问具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背景、特点、作用、局限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去评析“一五”计划。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相关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工业革命相关史实)给予说明和认识。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全面认识。根据材料三《共产党宣言》关于工业革命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全面认识材料三《共产党宣言》关于工业革命的论述:A.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B.工业革命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殖民扩张,广大的殖民地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地在国际劳动 分工格局中处于依附地位。C.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的统治和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拓展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广度和深度,D.总认识: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认识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分工历史变迁的科学指南,同时,对当今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等。 考点:中国经济地区差距·古代中国的南北差距与近代中国的东西差距(课标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一五”计划·对“一五”计划的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全面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理解。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欧美国家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中国
B.中国GDP世界领先
C.中国处于世界市场中心
D.美、日两国经济落后于其他各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本题是1820年世界GDP比例图,一定要牢牢抓住1820年这个时间来进行做题。1820年欧美国家开展工业革命,欧美国家工业化水平当然远远超过中国,处于世界市场中心应该是英国,美、日两国经济当然不落后于其他各国。1820年世界GDP比例中中国肯定很高,因为GDP不过是是个经济总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GDP世界领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