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称:“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美关系的缓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4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1)媒介: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2分)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2分)
(3)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2分)
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分)
(4)关系: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6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劳动力的需求……”“……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关键信息可知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是对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由材料二“……扩大产品销路……必须……到处……到处……利用……”等关键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等关键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3)由材料三“流氓化……宰制与剥削……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贫富不均……”等关键信息可知,全球化引发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或评价,即是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独立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人民具有比较牢固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简评:独立后的非洲,经济落后,市民社会不成熟,部落体制根深蒂固,国家意识淡薄,(3分)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2分)导致政局动荡,政治腐败。(2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和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我们可以得出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二“部落体制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可以归纳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42年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彻底纠正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C.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是八七会议的意义,B是遵义会议的意义,D是1945年中共七大的内容,均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某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现场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颁行《民事诉讼法》消息的报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