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可见作者认为“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而非辛亥革命;A与作者核心意思不符;C不是材料的主旨;D表述绝对化。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8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德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10分)影响: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
(5)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4分)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善,即为政以德,也就是主张德治。这是孔子在政治上的最主要主张,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应该爱惜民众。
(2)主张:注意这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推知其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应该要将所学的有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主张迁移过来。影响:需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角度回答,这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熟练,不难得出答案。
(3)“新”的含义:结合材料三中的“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可知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在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观点:由材料四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和“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黄宗羲还主张“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注意限制性条件时“经济”,所以需要结合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来回答。这些主张是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下出现的。
(5)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图片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去回答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一般的教材上都出现过这两个人物,根据我们的判断,第一幅图片是指康有为,第二幅则是陈独秀。然后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则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其不同就显而易见了。
(6)态度:这一题实际上是谈我们今天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难度不大,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回答出来,一般性回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一些民族企业在国内投资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本国投资环境较差
B.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C.香港政策自由
D.与国际社会接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1936年的一份手稿中写道:“圣奥古斯丁从一个早期基督徒的观点来看待罗马的历史;提累蒙特从一个十七世纪的法国人的观点来看;吉本从一个十八世纪英国人的观点来看;而蒙森则从一个十九世纪德国人的观点来看。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是没有意义的。”此观点认为
A.历史学家会站在各自立场不断改变历史视角
B.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始终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C.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有明显差异
D.历史学家的观点会因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为史学观点(素养)题,从材料可知,对材料的理解要紧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评论者,所以对应C项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有明显差异,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地区自治的情况
材料三?“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选段
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制度?这一政策实行有何重要意义?(6分)
(3)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4分)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6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
(3)(4分)材料2是材料1表现;材料一是材料二的依据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第(1)问考查民族关系的原则和目的,从材料中总结即可。第(2)问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就可得到答案。第(3)问考察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2是材料1表现;材料一是材料二的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