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该是?
①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 ②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
③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④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张謇是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积极投身实业。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辆,其中2/3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B.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
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原料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①正确;手工制品出口呈现下降趋势,说明②正确;机器产品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④正确;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不对,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因此排除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把握阶段特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此时国家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到1952年底已经通过土地改革、镇反、抗美援朝和建立国营经济等措施实现,排除A项。CD两项都是在1956年提出,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
D.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