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太阳神塔,它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有关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战后社会改革,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
B.国民经济军事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得益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D.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资本主义二号经济大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答案:
(1)设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耕者有其田。
(2)道路;互助合作的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
本题解析:(1)“设想”依据材料“定地价的法”,“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概括即可。
(2)“道路”依据“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出是农业合作化。“实质”从“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看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综合(1)(2)问看出是农民与土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 民国 元年
| 民国 二年
| 民国 三年
| 民国 四年
| 民国 五年
| 民国 六年
| 民国 七年
| 民国 八年
|
数量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
| 年产100 万吨以上
| 年产10—99 万吨
| 年产1—9 万吨
| 年产1 万吨以下
|
外商企业
| 100
| 88.5
| 41.1
| 0
|
华商企业
| 0
| 11.5
| 59.5
| 100
|
?材料三?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绽数示意图
?
?
——材料二、三摘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1919年全国各省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单位:家)
省区
| 江苏
| 直隶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奉天
| 湖北
| 陕西
| 黑龙江
| 广西
| 甘肃
| 其他省
|
数量
| 155
| 4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3
| 1
| 1
| 0
|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参考答案:(1)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又渐趋衰落。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投资于近代工业;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加强了中国的经济侵略。
(2)民族企业规模小,同外资企业相比相差悬殊;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本题解析:读懂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分析状况时不能漏掉“一战后又渐趋衰落”;特点的根据要全面,轻重比例不平衡容易被疏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之间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二;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两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
参考答案:
(1)人民大众同封建军阀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本题解析:学生要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为解决这对矛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革命派,农民阶级是怎样去探索奋斗的,与之对比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有和意义。二大革命纲领实现之后,党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在建国之后怎样探索的。这就是材料一二大与材料二八大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这个理论的把握需要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实际上也就是考纲所要求的要理解历史教材上的概念与结论。具体到这个题上就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材料题可以说通过两次会议的材料将同学们对整个近现代历史深度的理解串联在一起,不可谓不大不深。对于习惯按照历史就是背的同学来说,答好这个题也就成为不易之事。估计在整套历史试卷之中,普遍性丢分的就是这个题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任何民族性、国民性或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思想传统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的提高
C.私学的兴起
D.士大夫的崛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经济背景。“根源”“根本原因”之类的题目肯定是首先去考虑经济,本题考查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即百家争鸣的经济背景。百家争鸣的经济背景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